據(jù)了解,德國巴斯夫集團(BASF)選擇在芬蘭的哈爾亞瓦爾塔建立一家生產電池正極材料的工廠,毗鄰諾里爾斯克鎳業(yè)旗下的鎳鈷精煉廠,這將對中國的鋰電材料產生威脅。
巴斯夫和俄羅斯諾里爾斯克鎳業(yè)(Nornickel)達成了鎳鈷供應協(xié)議以滿足電動汽車(EV)電池不斷增長的需求。精煉廠不僅可以開采和加工鈷,還可以為不斷擴大的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開發(fā)含鎳和鈷的正極。
眾所周知,鎳鈷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重要材料。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含有豐富的鈷資源,占世界的半壁江山。我國生產鋰電池正極材料也大多是來自剛果的鈷礦石,也鎖定了這些重要材料并有著近乎壟斷的地位。
高鎳正極材料將是為相關公司提供增強電池的能量密度和車輛變局的關鍵。高鎳化使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顯著提高,意味著同等體積的電池可以提供更多帶電量,在實現(xiàn)輕量化、降低百公里電耗的同時,顯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的續(xù)航里程,這對于空間有限且對續(xù)航性能敏感的乘用車至關重要。
據(jù)悉,此次鎳鈷精煉廠投資是巴斯夫去年宣布的4億歐元(4.62億美元)計劃的一部分,它是建立在2018年開始的哈爾亞瓦爾塔項目的電池級鈷生產的基礎上,全世界約有3%的鈷生產來自芬蘭。本項目計劃2020年底啟動,每年可供應30萬輛電動汽車。位于哈爾亞瓦爾塔的巴斯夫工廠也將利用當?shù)厣a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水力發(fā)電、風能和生物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