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顯著表面效應(yīng)與量子尺寸效應(yīng)的黃色氧化鎢納米顆??梢杂糜谛滦弯囯娯摌O材料的制備,使之有更大的擴散系數(shù),以利于帶電鋰離子的運動,減小內(nèi)阻,提高動力電池充電速度,并適用于電動船舶中。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電動船舶的歷史:可能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以為用電力驅(qū)動的船只是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它已有有120年歷史,不過目前還是使用柴油引擎的船舶占絕大部分。1880年代開始,電動船只曾流行一時,直到1920年代,其逐步被內(nèi)燃機引擎取代。1970年,化石能源出現(xiàn)危機,太陽能電池被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人們對安靜并可能是可更新的水上動力再次興趣日增,第一艘實際的太陽能快艇于1975年被英國建造。全球首艘全太陽能遠洋船是瑞士制造的MS T?RANOR PlanetSolar,而亞洲首批太陽能船隊于2010年2月成立于臺灣高雄市愛河觀光航線。2017年11月12日,全球首艘千噸級純電動船在廣州市南沙整體吊裝下水。
據(jù)了解,這艘千噸級純電動船是以雙電(鋰電池+超級電容)為動力,充電兩小時,即可續(xù)航80公里。此前,大部分的電動船舶都是以動力鋰電池作為電源,可減少水體污染以及有效緩解能源緊張局面。
近幾年,國外科學家已研究出了一款具有較強續(xù)航能力與較快充電速度的新型電池,適合安于電動船舶中,并且其是以黃色氧化鎢超細顆粒為鋰電負極材料。